“一山复一山,一岭高一岭。学堂遍黄冈,处处读书声。百年老师范,代代铸师魂。初心似红烛,不畏霜天永放光明。”10月19日晚,黄冈师范学院大型原创黄梅戏音乐剧《霜天红烛》在京首演,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近年来,我们以大别山革命史为主线,组织师生自编自演了大型原创音乐舞蹈史诗《大别山红色薪传》剧目和大型校园黄梅戏音乐剧《霜天红烛》,并将其作为新生入校的第一堂思政课,一批批学生在一场场演出中接受红色文化洗礼。”黄冈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立兵介绍。

  巍巍大别山,绵延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横亘于神州大地腹地。

  英雄大别山,28 年红旗不倒,孕育了著名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两支参加长征的部队源于此。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大别山于中国,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代后来人接续奋进,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无论斗争多么艰苦,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了对大别山区革命活动和斗争的坚强领导,大别山人民始终高举红色旗帜,先后有200多万人参军参战,36万人英勇牺牲,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熔铸了光耀千古的大别山精神。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28年红旗不倒”,这样一座山,是红色的山,革命的山,英雄的山,光荣的山!

  

红旗屹立 薪火相传——大别山精神述评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中国画) 马国强、房巍、乔云  

红旗屹立 薪火相传——大别山精神述评

河南新县英雄山上的红旗雕塑。资料图片

  1、大别山精神培训心得:坚守信念,28年红旗不倒

  革命理想高于天。

  “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的明志诗。早在五四运动时期,董必武、陈潭秋等就开始在大别山区传播马克思主义。1921年秋冬,陈潭秋在黄冈陈策楼发展中共党员,建立大别山区中共地方组织。从此,大别山区革命斗争不断,革命火种不灭。

  在鄂豫皖地区广为流传的《便衣队之歌》中,有这样的歌词:共产党是我们亲爹娘,哪怕敌人再围剿,红军越打越坚强。哪朵葵花不向太阳,哪个穷人不向共产党?任凭敌人再猖狂,烧我的房屋抢我的粮,一颗红心拿不去,头断血流不投降。

  宁可牺牲,也不叫敌人“拿去一颗红心”,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你们要杀就杀我一个,共产党是杀不完的!”箭厂河地区(今属河南省新县)农民自卫队队长程儒香在黄麻起义中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马列思潮沁脑骸,军阀凶残攫我来。世界工农全秉政,甘心直上断头台。”王幼安是鄂豫边中共党组织创始人之一,在一次运送武器途中不幸被捕,狱中他受尽折磨,宁死不屈,写下这样的诗句。

  无论是在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的过程中,还是1932年10月后,因反“围剿”失利,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或是1934年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留守的红二十八军独立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来自大别山的革命军民,始终紧跟党走,纵然历经苦难,依旧初心不改。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大别山,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信仰如山,信念如磐。许许多多革命先烈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为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理想。尽管他们也知道,自己追求的理想并不会在自己手中实现,但他们始终坚信,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之不懈努力,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之流血牺牲,崇高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


大别山精神培训心得:坚守信念,28年红旗不倒

  2、大别山精神培训心得:胸怀全局肯担当

  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向刘伯承、邓小平致3A级密电,电文写道: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赓谢富治及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以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

  3个“A”!“甚为困难”!刘邓二人深知,毛泽东甚少如此表达,一定到了最紧急的时刻!

  “实际上,这是一着险棋。”安徽省金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胡遵远说。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刚打完鲁西南战役,伤亡较重,亟须休整。况且,从鲁西南到大别山,相距千里,黄泛区、汝河、淮河宛如天堑。

  “完全服从中央决定,半个月后行动。”3个“A”深深印入脑海,刘邓二人决定不要后方,“围魏救赵”,直捣国民党战略纵深大别山区!

  同年8月1日,邓小平在部署跃进大别山的会议上强调,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8月7日,刘邓大军分三路向大别山挺进。8月27日,越过最后一道天险淮河,胜利到达大别山。

  在生死关头,大别山军民坚决听从党的指挥,向党中央看齐,一切从全国战略大局出发,一切服从革命大局的需要,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一切有生力量,主动配合完成重大战略行动。

  顾全大局是一种长远眼光,是一种战略思维,体现的是一种为了全局利益勇挑重担的奉献精神。

  在小我与大我之间,在局部和整体之间,大别山的儿女们是清醒的,他们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从鄂豫皖边区农民革命武装的主要缔造者吴先筹身上,能够深切感受到服务全局的博大情怀。

  1928年12月,得到上级批准,吴先筹赶回家中结婚。婚后第二天,吴先筹就急急忙忙要赶回部队。他的父母希望他多住几天,过了年再走。吴先筹却说,一个人应该有两个家,一个小家,一个大家。有了大家,才有小家。我们不能为了小家,忘了大家。要时刻想着革命,想着大家。

  穿越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历经激情燃烧的建设时期,见证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大别山精神激励一代代共产党人胸怀大局、勇担使命,以顾全大局的气度和精神,以把小我融入大我的担当和境界,团结带领人民克服一个个挑战和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大别山精神培训心得:胸怀全局肯担当


  3、大别山精神培训心得:团结一心,朴诚为民守本色

  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有一面青砖墙。墙上誊抄着《中国(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令(草案)》。

  1931 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土地法。1932 年初,土地法传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当地苏维埃主席请秘书将全文誊抄在墙上,进行广泛宣传。

  这面墙,承载着无数农民成为土地主人的期盼,见证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从红军公田碑到《粮草通知》,从 "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 到 " 损坏东西要赔 "" 不打人骂人 "…… 党和军队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民群众结成鱼水一般的情谊,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 大别山上一根藤,藤缠树来树缠藤。红军好比山上树,穷人好比树上藤。藤离树来无处挂,红军是咱救命人。" 这首大别山地区曾经传唱的红色歌谣,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与人民一条心的生动写照。

  得民心者得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鄂豫皖苏区能够 28 年红旗不倒,新四军能够在江淮大地同敌人奋战到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淮海战役能够势如破竹,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

  "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

  90 多年前,红色歌谣《八月桂花遍地开》描绘了乡亲们庆祝苏维埃政权诞生的热闹场景,表达了他们翻身做主人的喜悦之情,也昭示了大别山的未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在大别山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一代代大别山人艰苦奋斗、团结一心,为了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不懈努力。

  2018 年 8 月,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河南省新县、黄麻起义策源地之一湖北省红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020 年 4 月,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正式甩掉 " 穷帽 "。

  如今,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大别山精神正迸发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红旗不倒,火种绵延。大别山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


大别山精神培训心得:团结一心,朴诚为民守本色


  4、大别山精神培训心得:勇当先锋

  “大别山里出好汉,生就骨头似铁坚。今日逃出虎狼口,明日回来报仇冤。”知死而不避,勇也。大别山地区的革命军队不畏强敌、英勇顽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拖不垮、打不烂,越是艰险越向前,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为敌人所屈服,在淬火的砺炼中,涌现出了徐海东、许世友、王近山等一大批血性十足、强悍睿智的将领。

  1932年年初,蒋介石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红四方面军军部根据军情部署了商潢战役,开国大将、时任红四军第十二师三十六团团长徐海东部成为敌人20多个团的主攻目标。

  “人在阵地在!”面对营连排公务人员伤亡惨重的情况,徐海东不顾安危跑到前沿阵地上,从牺牲的司号员手中拿过军号,亲自吹号指挥战斗,高喊着“共产党员,牺牲也要向前倒”。这场历时半个月的战役,共毙伤俘敌4000余人,缴枪2000余支,最终使数万敌军全线崩溃。

  只要打起仗来,徐海东总是身先士卒,虎虎生威,用鲜血交纳“学费”,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他一生中先后9次负伤,身上留下了17个窟窿,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徐老虎”。毛泽东同志高度赞扬他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革命洪流中,大别山地区的党组织及其领导的军民走在时代前列。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大别山地区是全国最早有党员活动、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组织了黄麻、商城、六霍起义,创建了全国最早的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成长和壮大了新四军二师和五师两支战略部队,成为华中地区最早进入敌占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部队;解放战争时期,中原军区部队坚守反内战前哨阵地,率先接受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炮火的洗礼,刘邓大军义无反顾千里跃进大别山,又率先拉开全面反攻序幕。

  大别山儿女的血脉中,始终流淌着勇当先锋的红色基因。位于大别山腹地的河南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北国江南的山清水秀和豫风楚韵在这里交相辉映,呈现出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如今村里民宿有21家,创客小店也有20多家。”“老家寒舍”民宿老板韩光莹向记者介绍改造理念,“不乱挖乱填,不乱砍乱烧,不大拆大建,最大程度保留历史风貌。”

  离新县不远的罗山县铁铺镇何家冲,也是红色教育的“打卡地”。1934年,红二十五军从这里的一棵古银杏树下集结出发。这个地处大别山深处的小小村落,也因此成为“地球上的红飘带”上的一个支点——红军长征四大出发地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

  当年目睹红二十五军离去、现已94岁高龄的村党支部原书记王传伟,常在银杏树下,对远道而来的人们讲述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如今,这棵千年古银杏,仍浸润着大别山这片沃土。

  伟业垂千古,精神励后人。大别山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需要从大别山精神中汲取力量,坚守信念,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胸怀全局,用奉献精神铸就绝对忠诚;团结奋进,以人民为中心凝聚磅礴力量;勇当先锋,用担当作为书写辉煌篇章。